青年节丨用什么引领青年担负时代重任
◆ 超七成80后认为青年最需要的素质之一是“社会责任感”
◆ 若青年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选择方向,其价值认同就容易趋向功利化
◆ 国内制定了不少产业、地区规划,却没有一个关于青年群体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连接国家、社会和青年的纽带
正如今日瞭望微信推送的头条内容,习近平与青年多次亲密互动。最近一次,习近平4月26日下午来到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自习室。见到总书记来了,学生们围拢过来,争着向总书记问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答总书记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大学生活,讲人生的目标理想。
习总书记对大学生们说,幸福不是从天降,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不要妄自菲薄,同时要自强不息。年青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
大学是培育青年人才的摇篮。“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也是最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力量,其价值观的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葛晨虹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在当代青年的努力中变为现实。而作为党、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共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连接国家、社会和青年的纽带。
在青年群体中倡导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夯实的是青年对党的信仰;让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汲取营养的源泉,增强的是党对青年的凝聚力。“核心价值观中的理念要在社会发展中全面落地,与青年的生存、发展问题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根本的感召力。”葛晨虹说。
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需求
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使我国社会转型全面展开,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青年价值观完成了由单一到多样、由传统到现代、由困惑到自觉、由解构走向整合的转变。在葛晨虹看来,当代青年价值观需求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生活方式日益缤纷,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更使青年人的价值选择和自我文化在新媒介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局面不仅反映了青年价值取向的多样变化,也折射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
价值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凸显的同时,责任感增强。随着“市场利益主体”的觉醒,青年人的个性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率先觉醒。不独是经济利益,其他社会利益的权利意识,譬如政治参与和精神追求也都逐步显现。
“当代青年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很强,但并非如人所言是‘自我中心’的一代。他们在关注自我利益和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对他人、国家和社会担当责任。”葛晨虹说,比如青年人不仅关注自身的合法权利,也思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义利观发生了变化。一些青年人更多向生存、发展和自我成才方向努力,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多了些现实、实惠的选择。但也有更多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注意到他人利益实现的合理与平等;在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
总的来说,青年人的价值观正由多样分化走向主流整合,民主、法治、文明、和谐、责任、公平等成为当代青年认同的价值理念。但不可否认,“资讯的迅猛传播令青年的价值判断应接不暇,价值观的多元也会给他们的社会行为带来误导”,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陆士桢表示。
“变革转型期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各种问题的多发期,青年群体必然会随社会变化在价值观上发生复杂共振。在一些时期和一些年轻人身上确也存在一些价值虚无、荣辱错位现象。”葛晨虹指出,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进行正确引导,使青少年成长为有知识、有理想、有责任担当的德才兼具的新一代。
当代青年的思想必需品
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诚信”就是早睡早起,不迟到,不翘课。
我是一名教师,“敬业”就是让每位选我课的同学都爱上我的课。
我是一名志愿者,“友善”就是春风化雨,丝丝渗进人的心里,使弱者感到力量,使悲哀者感到振奋,使人自觉地向往进步。
我是男子汉,“爱国”就是用我的脊梁撑起祖国的辉煌,用我的肩膀担起强国的责任,用我的双手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这些是青年们在共青团中央微博“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话题讨论活动中,留下的部分感言。走向价值深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冷冷冰冰的。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对新时期的青年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远在天空、可望而不可即的星辰,而是他们思想意识的必需品,是指引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灯塔。
“当代青年虽具有‘自我中心’的某些特征,但总体来看,他们的他人意识和公共意识在增强。”葛晨虹认为。比如,在对待学习、择业、爱情等自我责任上,青年人具备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无论对父母家庭还是自己的小家,多数年轻人也都具有充分的情感和责任准备。
葛晨虹说,相关调研显示,七成以上80后认为青年最需要的素质之一就是“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社会各领域的志愿者队伍中,在学雷锋活动中,在各行各业的领军团队中,都能看到当代青年活跃的身影。“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体现为当代青年人‘修身齐家治国’的价值追求和实现‘小我’与‘大我’结合的责任情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人对个人利益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向更趋多元。但积极工作、奉献担当的价值取向,仍与青年们追求的“专业性”和“职业精神”高度吻合。“有关数据显示,九成青年人对‘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持赞成态度。这说明适应市场竞争,增强生存、创新发展能力,已成为大多数青年的共识和素质。这既是‘诚信’的最好体现,也是‘敬业’的要求。”葛晨虹表示。
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青年人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属于正常的人生经历。但大多数青年人能够学会明辨是非、摒弃偏激,学会感恩助人、谦让宽容。“这种对‘德’的向往和践行,正是当代青年对‘友善’的诠释。”葛晨虹说。
将价值感召转化为党的凝聚力
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所认可、践行。但要真正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担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其传播途径和大众化形式仍有待丰富和完善。
“青年人往往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前沿主体。面向他们的价值观培育和沟通宣传,就要更多接近或融入青年人‘网言网语’的生活方式,学习他们的思维特点、语言特点,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以鲜活的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呈现。”葛晨虹说。
“别笑我是思修课”,是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课团队推出的微信公众号,成为运用“网言网语”讲说“大道理”的成功范例。浏览这个公众号可以发现,尽管其中发表的文章大多紧扣思政课教材内容,却更加注重表现形式和使用效果,以学生熟悉的语言讲述。
比如其中一篇名为《为了信仰,向死而生》的文章,从热播电影《风声》说起,与大学生讨论和平年代的信仰问题,引发广泛共鸣。创办一年多来,这个公众号已经吸引了一万多名“粉丝”关注。
受访专家指出,这样“智能式”的教育方式,不仅限于课堂上、校园内,面向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青年党员群体同样适用。尤其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期间,通过党建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党建论坛、手机短信网络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把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发送至信息终端,用新颖的形式、鲜活的语言传达党的新政策、新理论、新思想,不仅能够增加贯彻落实的力度,更能充分发挥青年群体信息扩散性强的优势,使党的重要决策部署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覆盖面在全体党员中普及。
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最终将转化为党对青年强大的凝聚力。要使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真正落地,好的呈现形式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好的理念和青年人的生存发展、价值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国际上通常将青年视为正在发展中的人,并给予各种福利政策加以帮助。这方面我们还考虑得不足。”陆士桢这样认为。“社会学研究证明,如果青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选择方向,其价值认同就容易趋向功利化。我们制定了如此多的产业规划、地区规划,却还没有一个关于青年群体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社科院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研究员田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要提升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的感召力,就要切实解决涉及青年切身利益和发展的问题,不能让年轻人‘心里有火’”,陆士桢说,比如需重视青年的收入和住房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扶持青年人创新创业。
“国家应当为青年人树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或者说,一个青年的中国梦。通过赋予青年人更多的权利,营造包容的环境,为青年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创造可能。”田丰说,从这个角度看,改善青年人的就业和生活境遇,让青年人感受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统一,就是有效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有了目标和环境,青年要实现自身发展,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推动国家不断前行,逐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更需要自身的清醒与努力。“这就要求青年人戒掉好高骛远的骄气,郁郁不得志的怨气,戒掉唯利是图的俗气,坚持人民利益方向,努力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陆士桢强调。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18期
原题为《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担负时代重任》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